福莲胜地 常乐高堰
作者:邹开歧
真是怪得稀奇,居然有人说,三台高堰百亩野荷花与西天王母娘娘有关,果真如此吗?
福莲胜地 常乐高堰
从石安到塔山,有一必经之地,名白高堰坎。
在这里不仅能品味到莲的冰清玉洁、荷之幽香,还有享不尽的“福”。因为,这里是一方难得的“福莲胜地”。
原高堰乡,曾经连续五届举办过荷花节,各州府县的人,只知来此观赏荷花,却未曾沾过“福气”。
这“福莲胜地”的“福”与“莲”从何而来?
莲花的来龙去脉
高堰乡石桩村,有一百亩水面的莲花,因有莲无藕,人称“野荷花”。
据传,荷花原本是王母娘娘身边一位貌美如花的侍女,名为玉姬。常见人间双双对对,男耕女织,动了下凡之心。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,偷偷来到杭州西子湖畔。西湖的秀丽风光,吸引着玉姬在湖中嬉戏,留恋忘返,到天亮也不舍离开。
王母知道,一怒之下,将玉姬打入湖中,深陷淤泥,永远不得再回天庭。
从此,天庭少了一位美丽的玉姬,人间多了冰清玉洁的莲花。
为什么冰清玉洁的莲花,落户高堰乡石桩村?
龙飞凤舞的风水宝地
当今石桩村的荷花盛开之地,原本是常乐村的一部份(一部分)。
常乐村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的常乐寺。
据传,若干年前,陕西有任、何二姓的两位后生,为寻找一处安葬祖先的风水宝地,先后来到天府四川梓州东路的高堰坎。
在连绵起伏的波峰浪谷间,任家后生发现一处龙飞凤舞的风水宝地。于是,决定将此处作为埋葬先祖的墓地,便在核心部位埋下一枚铜钱作印记。
何家的后生,也选中了这处风水宝地。便在核心部位埋下一枚钢针作印记。
更巧的是,任、何二家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,来到同一地点为先祖建墓。为证明谁是风水宝地的主人,就在核心部位寻找各自的印记。让任、何二家震惊的是,钢针居然正正中中地插在了钱眼里。
任、何两家后生,为了护住这方风水宝地,就在这里安家落户,繁衍子孙,便有了任、何二湾。
因任、何二姓,团结友爱,亲如一家,共谋发展,赢得家兴业旺。
为了让后辈儿孙记住,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“为善最乐”,“知足常乐”。决定在这风水宝地建“常乐寺”,供奉观音、文昌和如来三尊大佛。
三位大神,如何安置,绝非一件小事!
神灵也倡导相互谦让
如来、观音、文昌,三位都是受人尊奉的大神,在这座寺庙里,位子该怎么摆?确实难为了主事人。
就在主事人寝室难安之际,观音指点了迷津。于是,常乐寺三尊大神的神位,就是现在这个布局。
如来坐镇前殿,两只法眼,直视大门外,以镇住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,护佑一方平安。
文昌帝君稳居正中一僻静之处,以护佑这方土地上的学子学有所成。
观音,为了安抚并守住展翅的金凤,宁可背对大门,面山而坐,为的是让龙飞凤舞,永远定格常乐寺。
据说,这个布局,是观音提出,如来和文昌认同的。
于是,在当地民间,面对个人得失,利益分配,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: “神仙都能相互谦让,顾全大局,我们这些识得(食得)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,又何必斤斤针较,争个你强我弱呢?”
此事让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,便驾着五彩祥雲(云)在空中一观,常乐寺的确是一方风水宝地,遗憾的是,有佛无莲。
莲花朵朵开常乐
近年来,高堰的百亩荷花,像一座磁场,吸引着八方来客。当他们品味了莲的冰清玉洁,带着荷的清香离去时,免不了要提出一个问题,这片无藕之莲是怎么来的?
当然与如来和观音两位大神有关。
不知各位注意过没有,如来和观音,从未离开过莲花宝座。
据传,如来成佛之前,一直受着莲花莲台的邦助(帮助),自身的修为才得以提高。久而久之,如来佛在莲花台上的修炼,就成了习惯。
释迦摩尼佛(释迦牟尼佛)、阿弥陀佛、观世音,都是坐在莲花之上,或手执莲花,说明佛本身就具有身居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。
常乐寺附近石桩村百亩荷花是怎么来的?
新中国成立后,于一九六三年,高堰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,在常乐寺附近,修建了水面约一百亩的常乐水库。不仅保证了几个村的用水,绿波荡漾的百亩水面,成了一道景观。
王母娘娘正愁常乐寺有佛无莲,这百亩水面,让圣洁的莲花有了安身之地。王母便随手从杭州西湖提起一株莲花,抛向了高堰坎的常乐水库。
常乐水库,不知不觉间,便有了莲花露出水面。
这虽是传说,但是,高堰人于不知不觉间,享受着福佑一方,莲香四野,已成为事实!
福莲胜地 常乐高堰
新中国成立以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,行政区划免不了要作相应调整。本来属于常乐村的几个生产队,连同水库划归了石桩村。但是,常乐的佛与莲,已在所有高堰人的心目中,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常乐寺的香火越来越旺,高堰坎的荷花越开越盛,常乐寺里那棵数百年前,(谁?)用背兜从印度背回来的罗汉松,长势越来越好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这些年来,高堰人民的日子,过得顺心又顺气。
读书的学生,学有所成。
高堰乡的读书娃儿,读大学的特多。有一天我去常乐寺,见一位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大婶,我随口问她的儿女在干啥。她说,一个在读慱,一个在读研!
另外几位老人也争相告知,他们的儿孙,都是大学生。
高堰乡的人,只要出去打拼,都有出息。
我认识的一位画界朋友一一田永,就是高堰乡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。凭着一支画笔,在首都北京立住了脚,以自己的惊世之作享誉巴蜀。
我还知道,高堰乡的人,不仅仕途为官不违规、商场经营皆有道,而且作人皆有德,干事皆有为。
高堰人长寿,咱们三台年龄最高的,115岁的老人叶青珍就在高堰大树村。同一个湾里,就有六位九十发(岁)以上的老人!
高堰人作人(做人)行事过日子,不但站得稳,立得住,拿得起,放得下,而且看得开!
我总算搞明白。因为高堰的人懂得起,助人为乐,谦让是乐,奋斗是乐,干中有乐,学习求知是乐,放得下、看得开、洁身自好、知足者常乐!